走到、做到 真實經典
发布日期:2015-03-13浏览:2026
給孤獨長者曾因業報而歷七世貧窮,最後一世甚至貧苦到須在垃圾堆中求生。有一天他在垃圾堆中找到一個檀木斗,變賣後買了四斗米回家。佛陀得知此事,先後遣舍利弗、目犍連、迦葉尊者前往托缽,第四次佛陀親自前往,他的太太皆歡喜供養,用盡全部米糧。
給孤獨長者回家後得知此事,不僅沒有責怪太太,反而歡喜終於有機會、有能力供養佛陀與眾比丘,而與太太食米汁果腹。自此,長者業報盡消,又得到歡喜供養佛僧的福報,遂否極泰來,成為富甲一方的大長者。
濟貧教富,經典再現
上人引此佛典故事表示:「現今菲律賓夢鄉村民,真的就是生活在垃圾堆裏;但受慈濟幫助後,也響應『竹筒歲月』精神『日存善念』;等到『竹筒回娘家』的時刻,日積月累存下的銅板,竟能裝滿幾個大甕!而緬甸貧民堅持每餐煮飯前捐出一把米,亦若佛典故事再現……」
上人表示,過去佛陀引導貧人「行善植福」,現今慈濟人力行「濟貧教富」,同樣是在幫助貧苦人的同時,引導其開啟助人之心。
取真實經,行真實路
2010年年初海地發生大地震,慈濟志工輪梯前往賑災,在海地拉起「長情」、開展「大愛」,與受災民眾建立了深緣,也培訓出許多當地志工,並有三人來台參加營隊。
上人提及昨日皈依的丹尼爾,感動表示:「他發願專心一志投入慈濟,讓同胞都能『得到慈濟』——不只得到物資濟助,更希望人人能接觸法,讓心靈有依靠、有方向。看到他發心立願承擔慈濟志業,彷彿看到海地未來的光明與希望。」
過去許多人道團體進入海地發放,常發生混亂推擠的情形;慈濟人帶入謙恭彎腰、尊重有禮的「發放人文」,民眾前來領取物資時已漸漸能守規矩;即使慈濟人離開海地後,仍能維持。
「慈濟慈善工作『付出』的人文,即是無所求同時『尊重』、『感恩』。『接受』的人文,則是將內心的感恩之情表達於行動,發願回饋。」上人欣言,慈濟人不只在海地將「付出」與「接受」的人文禮節帶動起來,也將菩薩精神奠定在海地。
與大陸慈濟人座談,上人表示海地賑災乃慈濟國際賑災中最艱鉅的一次,但志工們不只給予生活救助,尚能運用「法」引導當地民眾。
「要珍惜法,且不斷自我檢視是否做到。大家此行返台要取『經』,並非取佛典文字,而是慈濟人實際所做、真正在走的『經』。如慈濟在海地賑災建立起『施與受的人文』,即是『真實能做到的經典』。」
上人強調,這些「經」並非師父所做。「我只是『說』經——說慈濟人做的經過;你們則是『行』經。經典不只讓人誦念,更要讓人力行,故云『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』。慈濟人必須心中有佛、行中有法,『福慧雙修,走入經典』——『行』中不離『經』與『法』。」
人間菩薩,從經躍出
要行入人群、淨化人心之前,上人提醒人人須先「自淨其意」——自我「淨心」。
「淨心,並非只在口頭念『阿彌陀佛』,而是要把西方極樂世界化現在我們心裏——心淨即土淨。要淨化到什麼程度?達到『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』——心靈無煩惱、無得失、無是非,當下即是淨土。」
慈濟宗門不只為苦難人而開,也是為迷茫人生指引光明大道。慈濟宗門源於靜思法脈,《無量義經》是《法華經》之精髓,也是靜思法脈之依據。《無量義經》指出菩薩「是諸眾生大良福田」,上人表示,只要用心播種,「菩薩種子」即能「從一而生無量」。
如丹尼爾發願要當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,上人勉其帶動同胞,有五百人同心協力,即能成就一尊觀世音。
又如菲律賓馬尼拉的貧困聚落常發生火災,有時現場還有餘煙,慈濟人已經到達,開始勘災、準備發放。上人指出:「慈濟人不只是自動自發前來救助的『不請之師』,且是及時給予所需物資、膚慰心靈的菩薩。」
2008年8月底,古斯塔夫颶風直撲美國紐奧良,氣象預報其威力可能超過卡崔娜颶風,政府強制當地居民撤離,安置於大型收容所。達拉斯慈濟志工在緊急救災管理中心邀請下,和紅十字會合作,準備了一千兩百條環保毛毯和《靜思語》小冊。
紐奧良市長讚歎慈濟志工不只是準備救援物資,更在民眾入住收容所前,即先動員志工清掃偌大的場地,拉直線排列好紅十字會提供的行軍床,再整齊地放上枕頭,還將毛毯摺得像豆腐乾一樣整齊……
上人讚歎德州慈濟志工設想一切的用心,真正「是諸眾生安隱樂處、救處護處、大依止處」,讓眾生惶恐茫然的身心,有所依止。
「兩千多年前佛陀所說法,在兩千多年後的現在,慈濟人做到了!不只是『如是我聞』,且是『如是我做』、『如是我行』、『如是我見』、『如是我感受』;所做的一切皆與經典吻合。」
上人以《無量義經》經句對照各國慈濟人的付出表示:「菩薩道並非深奧難行,經典的境界,於慈濟世界可見。能真正救拔世間苦難,就是從經典中躍出的人間菩薩!」
【靜思小語】經,是力行的道路,實際走到做到,才能福慧雙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