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管理,要鸡汤还是要鸡血?
发布日期:2015-08-10浏览:2366
微博、微信等自媒体碎片化阅读和传播方式催生了一大波短小精悍的段子,段子流行是当下“微文化”的特点。抚慰心灵的鸡汤和激励心志的鸡血是这些段子的主力军,借助微信的东风,大有攻城略地、瘟疫肆虐的阵势。打开朋友圈,要是哪天没看到几篇鸡汤或鸡血,还以为手机出了问题。
生活,似乎鸡汤更适宜;而提起管理,大概立刻就会联想到各种励志的鸡血。那么问题来了,做管理,究竟要鸡汤还是鸡血呢?
做管理,要鸡汤还是要鸡血?的图片
鸡汤鸡血,都要来一点儿
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,“青春是场说走就走的旅行”,一个诗意一个肆意,但都恰到好处地戳中了年轻人的心思,引发舆论旋风。
据说校方已批准了顾老师的辞职请求,而且她真的“说走就走”,到了成都,不知道情怀与现实的过招,有没有什么不适之感?
顾老师的辞职理由说得很明白,她想去看看世界,除了物质,她还有更多人文的、精神方面的诉求,对她来说,这是比物质更重要的东西。而她的领导也是有情怀的人,或者说是能够理解她的情怀的人,给了她追求梦想的自由。
员工可以为“情怀”而走,可不可以为“情怀”而留呢?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课题:除了物质奖惩之外,那些曾经被视为不能当饭吃的“心灵鸡汤”之类的精神元素是否不该忽略?
自改革开放以来,经济高速列车已经快速度地奔驰了30多年,30年来,物质方面的制约条件逐步消失,人对自由的追求在逐步加大,如果对这一变化趋势没有合理引导,还沿用过去那种被视为一奖就灵的手段来进行管理,就有可能出现刻舟求剑似的笑柄。
作为单位企业的管理者,该如何适应这一新常态?东南沿海城市的一些企业,虽然工资一加再加,用工荒却始终未能避免。物质激励存在着经济学上边际递减的规律,给员工更多精神层面的慰藉,用“心灵鸡汤”甚至“心灵鸡血”为他们物质化的生活注入一股诗意的、充满人性的光辉,是对新生代另一层面的关切,甚至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。
不是不要,看你怎么给
“鸡汤喝太多,智商会下降”,这貌似也是一碗鸡汤;“不要鸡血,不要鸡汤,要行动!”这句话本身就够鸡血的。
所以,鸡汤还是鸡血,要或者不要,其实就是一个适时、适度的问题。
在“张瑞敏怒砸冰箱”热血沸腾之下,可能很多人并未觉察,海尔还是“鸡汤”管理的鼻祖。早在1996年,一位四川农民投诉海尔洗衣机排水管堵坏了。服务人员上门维修时发现,这位农民居然用洗衣机洗地瓜,泥土大,当然容易堵坏!农民要海尔退赔。如何处理这件事非常考验海尔员工的智慧。按理,海尔可以完全不管。洗衣机嘛,不言而喻,当然是用于洗衣的,洗地瓜洗坏了责任在你消费者。但海尔也有一定责任,因为它没有说洗衣机是不可以洗地瓜的。这个时候,不是海尔的制度,而是海尔“真诚到永远”,强调服务至上的文化指引员工妥善地解决了农民的申诉。
更绝的是,海尔在此后,居然发明了可用于洗地瓜的洗衣机,这使得本来可能演变成“公共危机”的一件对海尔相对不利的事件变成了喜剧。其中所仰赖的正是海尔的精神方面柔性管理的“指南针”作用。
这个案例给人的启迪是,企业制度只是行为规范的底线,激励机制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手段,企业管理的更高境界是依“心”而行,这需要文化的滋养。
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在《名言的泛化:“鸡汤”与“鸡血”》一文中指出:“‘鸡汤’如果货真价实,喝了起码没有什么坏处;但如果是用鸡精调制,有时用量过多也会有害;而打‘鸡血’一味追求强刺激,就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严重的危害。”
所以咧,要鸡汤还是鸡血?你觉得呢?
生活,似乎鸡汤更适宜;而提起管理,大概立刻就会联想到各种励志的鸡血。那么问题来了,做管理,究竟要鸡汤还是鸡血呢?
做管理,要鸡汤还是要鸡血?的图片
鸡汤鸡血,都要来一点儿
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,“青春是场说走就走的旅行”,一个诗意一个肆意,但都恰到好处地戳中了年轻人的心思,引发舆论旋风。
据说校方已批准了顾老师的辞职请求,而且她真的“说走就走”,到了成都,不知道情怀与现实的过招,有没有什么不适之感?
顾老师的辞职理由说得很明白,她想去看看世界,除了物质,她还有更多人文的、精神方面的诉求,对她来说,这是比物质更重要的东西。而她的领导也是有情怀的人,或者说是能够理解她的情怀的人,给了她追求梦想的自由。
员工可以为“情怀”而走,可不可以为“情怀”而留呢?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课题:除了物质奖惩之外,那些曾经被视为不能当饭吃的“心灵鸡汤”之类的精神元素是否不该忽略?
自改革开放以来,经济高速列车已经快速度地奔驰了30多年,30年来,物质方面的制约条件逐步消失,人对自由的追求在逐步加大,如果对这一变化趋势没有合理引导,还沿用过去那种被视为一奖就灵的手段来进行管理,就有可能出现刻舟求剑似的笑柄。
作为单位企业的管理者,该如何适应这一新常态?东南沿海城市的一些企业,虽然工资一加再加,用工荒却始终未能避免。物质激励存在着经济学上边际递减的规律,给员工更多精神层面的慰藉,用“心灵鸡汤”甚至“心灵鸡血”为他们物质化的生活注入一股诗意的、充满人性的光辉,是对新生代另一层面的关切,甚至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。
不是不要,看你怎么给
“鸡汤喝太多,智商会下降”,这貌似也是一碗鸡汤;“不要鸡血,不要鸡汤,要行动!”这句话本身就够鸡血的。
所以,鸡汤还是鸡血,要或者不要,其实就是一个适时、适度的问题。
在“张瑞敏怒砸冰箱”热血沸腾之下,可能很多人并未觉察,海尔还是“鸡汤”管理的鼻祖。早在1996年,一位四川农民投诉海尔洗衣机排水管堵坏了。服务人员上门维修时发现,这位农民居然用洗衣机洗地瓜,泥土大,当然容易堵坏!农民要海尔退赔。如何处理这件事非常考验海尔员工的智慧。按理,海尔可以完全不管。洗衣机嘛,不言而喻,当然是用于洗衣的,洗地瓜洗坏了责任在你消费者。但海尔也有一定责任,因为它没有说洗衣机是不可以洗地瓜的。这个时候,不是海尔的制度,而是海尔“真诚到永远”,强调服务至上的文化指引员工妥善地解决了农民的申诉。
更绝的是,海尔在此后,居然发明了可用于洗地瓜的洗衣机,这使得本来可能演变成“公共危机”的一件对海尔相对不利的事件变成了喜剧。其中所仰赖的正是海尔的精神方面柔性管理的“指南针”作用。
这个案例给人的启迪是,企业制度只是行为规范的底线,激励机制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手段,企业管理的更高境界是依“心”而行,这需要文化的滋养。
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在《名言的泛化:“鸡汤”与“鸡血”》一文中指出:“‘鸡汤’如果货真价实,喝了起码没有什么坏处;但如果是用鸡精调制,有时用量过多也会有害;而打‘鸡血’一味追求强刺激,就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严重的危害。”
所以咧,要鸡汤还是鸡血?你觉得呢?